但是软件条件呢,幕后人员的技术就是跟不上。
现在大家拍电影,就是各玩各的,全都是家庭小作坊的模式,哪怕大制作都是这样,无法提高行业的制作水平。”
说直白点,专业化是保持底线的,拉高平均水准的,烂也不至于烂到太离谱。
喜剧片的底线要是有分手大师那种水平,就特么好了。
可惜,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恶棍天使。
国内好电影不少,但是很难做到专业化。
有一方面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小作坊模式。
哪怕过几年上市了的华艺,就影视制作来说,也就是个大一点的作坊。
张一谋一撮人,冯裤子一撮人,吟诗小达人一撮人,贾科长一撮人。
百花各自放,互相都很熟但是从没有电影方面的往来。
各自玩各自的,让行业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小山头,水平参差不齐。
就跟两夫妻各玩各的一样,怎么能生出孩子呢?
当然制作之后,剩下的就是营销了。
这一点国内不输好来坞。
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简直是牛逼到爆炸!
一个流量明星可以一年365天躺在热搜里。
别说新闻了,就是骑个自行车、换个发型都能上热搜。
甚至随便出现在户外哪里,乃至今天吃了米饭,明天吃了面条,都可以热搜。
更有甚者粉丝竟然去流量明星去过的地方打卡签到。
影视剧的营销也不遑多让,炒cp,买水军,买收视率。
不就是忽悠人+造假嘛!
多简单,谁不会啊!
产业难点难的在于衍生品产品营销,这又跟“跨行业渗透”息息相关。
国内几乎没周边版权的开发了。
但是寻蜜集团的出现正好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至于全球化,更是做梦了,也就在东亚儒家文化地区玩玩得了。
这五点,哪怕是第一点“明星制”都难,因为没有专业化的制作能力支撑,就会无限放大明星制的缺点。
看看那群塌方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文娱产业竟然成了高危职业了?
其实对国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专业化。
设备、技术、人员,不是一两部戏需要的,而是全行业的水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