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写下的无用句子,不过,读过了之前书稿,再看这一页,他逐渐有所了悟。
就在书房里找到了一本道德经,并很快寻到相应篇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反复品味琢磨,联想书稿中只是寥寥提及诸如‘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开辟平民之上升通道’等话语,再看这两句话,可不就是‘分配’之道之概括么!
损有余而补不足,此乃天道。
那么,‘天’是谁,可不就应该是他这位皇帝么?
若按‘分配’之道,他要做的,就是那损有余而补不足,损那些豪阀巨贾,补那些困苦百姓。
再说那‘人之道’。
眼前书稿里有所论述,汉唐最后都从府兵制转向募兵制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豪阀巨贾不断兼并土地,还逃避税赋,导致朝廷财政崩溃,导致百姓身无所存,以至于上无法养兵,下不肯效命。而中间的豪阀们却是凭借直接掌握的‘生产体系’,纷纷自起,结果是一个三足鼎立,一个五代十国。
因此,这‘人之道’,是他将来需要避免的,需要压制的,需要打击的。
如此看来,这短短两句,就是那‘分配’之道之根本。
朱元璋恍然同时,又再次叹气。
今日已不知叹气了多少次。
因为,老朱还知道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小鲜,需要的是从火候到调料都恰到好处的各种精巧手段,而不是‘入锅,烹之’这种毫无意义的实在话。
因此,只是两句根本,没有各种具体而微的措施,显然还远远不够。
就像‘生产’之道,朱元璋自觉已经明白了很多相关道理,但具体该如何去做,他依旧没有多少头绪,只能摸索。
人生苦短,要做的事情太多,那有时间摸索?
烛光下。
老朱不知道自己沉默了多久,犹豫了多久,终于再次起身,来到皇后卧室。
这里有一个紫檀大柜,柜子里,还有一个紫檀木匣,木匣中,藏着一本天书。
今晚不看,或许,明日若坏消息传来,再看,也已经晚了。因此,老朱不觉得自己这是违反了对朱塬许下的诺言。
马氏正在这边与两位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