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出了许多结论,他记得其中两条:
一条是李世民严重低估了高句丽的韧性,对战争的准备不足。
第二条是作为偏师的水路进攻,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的作用。
不是将士们作战不够勇勐,而是大唐之前并不重视水军,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师。
一直等到要征讨高句丽了,才临时打造战船把陆军装到船上,能发挥多少战斗力可想而知。
后来李世民应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一直在默默的发展水师。十余年后等到李治征高的时候,水师已经成型。
大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水陆并进,彻底击垮了高句丽。
“陆军把人招过来,训练几天给一杆枪就可以上战场。水师不同,不是有船有人就能叫水师,需要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
“在我看来大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师,所以陛下计划中的水陆并进之策,从一开始就是无法实现的。”
“陛下能够仰仗的,就只有亲帅的陆军,而一旦你的进攻受阻,就意味着后续战略无法进行。”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本身就是兵法大家,虽然没有怎么指挥过水师,却也知道水师比陆军更难培养。
陆军都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打磨力气训练军阵等等,更何况是水师。
虽然从去年开始,他就不动声色的分别在棣州和泉州组建了两支水师。
可一来时间还短,二来才各自只有一个折冲府的兵力,大小战船不过二十几艘。
在灭国之战中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说是水路进攻,不过是用船把陆军运送到岸上罢了。
实际上走的还是陆军的路数,能起到的作用确实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
他没有责备陈景恪为什么就这么笃定他会受阻,未料胜先料败,本来就是一种很常见的用兵策略。
就算他再有信心也不敢说就一定能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他一战灭其国的设想确实存在极大的问题。
陈景恪停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就算圣人用兵如神,一路摧枯拉朽灭亡了高句丽,然后呢?如何治理这些地方?”
李世民下意识的道:“自然是彷照前汉重建辽东四郡。”
陈景恪接话道:“然后被别的势力一点一点蚕食,最终再次失去辽东之地?这种事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