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好一会儿,李世民才控制住情绪,道:“安排一下,过几日我亲自去太白山。”
给他炼丹的丹春子就在太白山隐居,为此他还修建了太白观供其居养。
长孙无忌迟疑了一下,劝道:“圣人不若下一道诏书将其召入宫中,何须劳动圣架。”
李世民寒声道:“不,有些事情在长安反而不好处置,我要亲自去一趟太白观。”
长孙无忌知道皇帝这是恨极了,估计会采用一些暴戾手段,心中不禁为那位丹春子默哀了一下。
“喏,我这就去安排。”
李世民又问道:“去中南半岛诸国购买粮食的船队到哪了?”
长孙无忌回道:“日前传来的消息,第一批采购粮食的船队已经到达镇江,将沿大运河北上去洛阳,再入关中。”
李世民颔首道:“不错,这一批粮食入关,当能缓解关中缺粮之忧。”
关中经过近千年开垦,土地已然开始贫瘠。关键是作为大统一国家的京畿,这里的土地产出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口。
从西汉开始,就要从天下各地调运漕粮供养关中。
隋唐时期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唐朝刚立国那会儿,李渊更是好几次带着群臣跑到洛阳逃荒。
可见长安的粮食缺口有多大。
李世民时期,国家政权逐步稳定,能保证长安的粮食供给。
可从天下调粮食进入长安,其中的损耗是非常惊人的。
有漕渠的地方还好,没有漕渠的地方,每运进关中一粒粮,路上就要消耗好几粒。
为此李世民没少发愁。
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变。
虽然中南半岛离长安很远,可一路都是水运,反而消耗不了多少粮食。
还有个原因是,中南半岛那边的粮食确实便宜啊。
一匹精美的丝绸就能换一船上好的稻米,这门生意实在太好做了。
之前大唐差不多四五年才发动一次大规模战争,原因就是需要积蓄力量,否则就只能压榨百姓。
李世民是知道压榨百姓的后果的,只能把发动战争的频率拉长一些。
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很多计划都可以随之作出更改。
比如缩短战争频率。
想到这里,他就问道:“第二批采购粮食的船队出发没有?”
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