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陈景恪也被耳目精要深深的吸引住了。
古代纸张宝贵,写书都讲究言简意赅微言大义。
医书也差不多,要用最少的字把意思表达出来。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很多地方会产生歧义。
比如着名的青蒿汤,这个算是被比较知名的错误了。
中国的蒿类植物有很多种,其中就有青蒿和黄蒿。
约莫在隋唐之前两种植物的名字是颠倒的,后来不知道为啥黄蒿改名叫青蒿,青蒿改名叫黄蒿。
但是医书却没有跟着更新,依然叫青蒿汤。关键那时候医书讲究微言大义,连个简图都没有。
于是一个误会就这么产生了,治疗疟疾的青蒿汤变成了无用的废方。
后人按照古方制取青蒿汤,根本就治不了疟疾。
很多医家对这个药方提出质疑,慢慢的青蒿汤无用就成了共识。
出于对先贤的尊重,后人并没有把这个药方从古书里删掉,而是保留了下来。
只是没有人再去提它了。
后来屠幼幼先生的团队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从古医书中把青蒿汤翻了出来。
然后把全国所有的蒿类植物都检测了一遍,才在黄蒿里发现了青蒿素。
然后在反向去调查推测,才破解了这个千年谜团。
出乌龙的药方不只是青蒿素一个,而是有很多。
连最不容易出歧义的药方都出了这么多问题,医理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
多到了没有人帮忙解读,大多数人都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甚至会出现,两本医书的记载解读出来后意思是相悖的,亦或是牛头不对马嘴。
但如果分开看,又会觉得都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让人怎么办?
这也是陈景恪看了那么多医书,对医理依然一知半解的原因,就连教他的老师也比他强不了多少。
但耳目精要不一样,这不是给外人看的医书,而是传家的宝贝。
所以写这本书的人根本就没有想着节约成本,甚至因为害怕后人读不懂其中的意思,不厌其烦的对每一个可能产生歧义的名词,都进行反复解释。
这么做虽然让这本书的厚度增加了几倍,变得罗里吧嗦。
可优点也同样明显,知识点很细,相当于是把知识点揉碎了送到嘴边。
看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