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了旧港之后,朱由检又看了看了一眼孙传庭让人送来的军报。
孙传庭首先说了一些朵甘的事情,基本上朵甘三分之二的藏人都被他迁移到了河西镇番一带放牧屯垦,而他和徐光启迁移了十七万受灾的百姓前往朵甘一些宜居的河谷。
如此一来,朵甘的汉人占比就高达六成了。
这个手段和方法、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而他往下看后,眉头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
陕西的受灾人数远远超过他们的估计,达到了三百七十多万。
其中有一百三十多万人迁移去了河套的朔方、定襄、九原、五原等地,对于他们的安置,孙传庭是根据朱由检当初留下来的政策执行的。
兴修水利,随后开垦耕地,最后在农闲时,要在主要的干渠栽植树木,从大同府北、一直围绕大青山、阴山、狼山、贺兰山栽植树木。
十七世纪的漠南还有不少“湖泊”,种植树木对于当地还不算太晚。
至于河套中西部的沙漠,朱由检只能依靠秸秆的防风带固定沙土了。
将秸秆用铲子插进砂中,形成一片片井字田的规格,这是朱由检在扶贫干部群里,和西北扶贫干部学习的知识,非常好用。
不仅如此、百姓们也被禁止砍伐树木,而是烧蜂窝煤。
朱由检是不想每年大风的时候,都在京城吃沙子,他已经吃了五年了,着实吃不下去了。
他不出手,估计还得再吃四五十年。
虽然百姓们主要的任务是种地,不能专心种树,但毕竟出了一份力,剩下的全看天数。
这么想着、朱由检继续往下翻,随后翻到了孙传庭对其他受灾百姓的安置方案。
首先就是迁移九十二万百姓前往河西屯垦,而剩下的一百五十多万陕北百姓,依旧在广袤的陕北进行耕种。
不过好消息是,在迁移了大量人口后,陕北六府的百姓在孙传庭的布置下,得到了一人六亩的待遇。
这一举动让陕南的百姓眼红,但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朝廷没有针对陕南的政策。
不过、陕南的政策,朱由检一开始就定好的,孙传庭也知道,所以派出告示安抚了一下百姓们。
陕南近二百万百姓,到时候将会陆续的迁往四川,而四川的百姓数量在朱由检估算来看,不会超过一千万,甚至只有六七百万。
毕竟蒙古人霍霍四川,导致明初休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