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按三成征收田赋,但是天启五年必须降到两成半,天启六年降到两成,天启七年直接降低到一成。
至于其他民田,则是由官府出面废除所有杂项和杂税,在燕山学子就学后,从天启五年开始逐步进行税制变法。
最后、将农业税彻底定额,并且进行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变法。
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朱由检特意解释了这两个政策的性质。
总的来说、封建王朝主要税收还是人头税,也就是俗称的“丁税”,其次才是田赋和各种税收。
大明实际的田赋税率很低,三十税一的税率,几乎所有封建王朝都望尘莫及,堪称最低的田赋。
但朱由检很清楚,古代农民负担大头从来不在正税上,特别是明朝。
如果只看明朝的税率,再和欧洲那动不动三四成甚至一半的税率比,那大明是大大的仁政。
但农民除了税收和地租,还要负担徭役,那可是动辄几个月让你自带干粮的义务劳动。
一旦误了农时那负担就会陡然加重,还要负担比正税高几倍的“耗”。
除此之外,百姓还需要变相的负担各路官员迎来送往的摊派,以及出去赶集有榷关税。
不仅如此、明朝货币体系也是稀烂,农民手里有粮食,有各种农副产品,但是没有银子,毕竟银子和铜板地里不长,甚至一般小地主也未必有多少现银。
这种社会经济模式,导致平常收实物税也罢了,但例如崇祯加派三饷等要收百姓现银的情况下,百姓身上的负担会更重。
原因很简单、作为农民的你不能及时兑换到银子,因为那些奸商在这种时候会哄抬银价,因此农民实际的负担要比三饷账面上的多几倍。
还有其他各类杂项也时常催逼现银,平常可能一石粮食五百文,可交税时便往往要二石粮才能兑换到五百文。
所以古代税吏下乡鸡飞狗跳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个税收模式,不是伱简单的从钱包里掏出银子交给他就完事的,而是你要赶紧把辛辛苦苦省下的粮食高价兑换成银再缴纳,这里面有多少额外成本,可能只有受苦的农民和赚了银子的奸商才知道。
另外,由于大明是季风气候,而季风气候好在雨热同期,却坏在不稳定。
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地区三年内基本是旱一年涝一年风调雨顺一年,风调雨顺那一年保不齐还闹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