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兵员显然是军队中的精锐力量,经过考核之后,就可以直接担任底层的军官,让他们来统帅第二种毫无任何战力的普通人。
而对于这些人,考核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如果精通于刀法、枪法,那么在军官面前耍几个招式,大致就能从脚步是否虚浮、招式是否准确这些方面看出真实水平;又或者,尝试着开硬弓射箭,从开弓的石数或者射箭的准确度,也能看出武艺如何。
当然也有更高级的技能,那就是骑射。
如果这些新兵能够骑着马在移动中射箭,并射中两旁的箭靶,那么这妥妥的就是军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了。
第二种人,自然就是那些毫无任何战斗力的普通人了。
这些人或者之前是农户,除了种田之外一无所长;或者干脆就是流民,蓬头垢面甚至体弱多病,也都有可能被招入军中。
这些人的筛选方式就显得简单粗暴多了:看身高。
齐朝时,身高是招兵的主要标准,比如正规军的身高不能低于五尺五寸,而地方军的身高不得低于五尺二寸。根据齐朝的度量衡换算成现在的高度,大概是一米七出头和一米六八左右。
甚至在这些新兵入伍之后,他们的工资也是按照身高来定的。
如果身高在五尺八寸以上,那就是月薪千文;五尺七寸以上就只剩月薪七百文;五尺六寸以上是月薪五百文;如果五尺二寸以下,就压根没有月薪了,只管吃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身高要高那么两寸左右,他们当兵的月薪就差了足足一倍。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显然是一种相当扯淡的标准了,毕竟个子高的人不见得就有力气,有力气的人也不见得就能打,考核战斗力,还是用开几石弓、骑术和枪术如何等等作为标准,才更科学一些。
但齐朝的皇帝却一直固执地认为身高可以直接和战力挂钩,这种选拔标准始终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对于赵海平来说,他还算幸运,此时的这具身体身高是五尺八寸以上,也就是按照普通标准,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凭借身高优势拿最高的千文月薪。
但赵海平显然不会满足于此。
因为提前做过功课的他,知道自己必须争取一个特殊的身份:特刺效用。
也就是说,他要尽可能地争取第一种考核方式。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