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听说过。干这行三四年了,他自认为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了。这套书“品相”极好,放在图书馆里应该没有被人翻动过,至少能卖到一千块钱以上,捧着这套书,钱永强信心满满。
这次来到仓巷,钱永强打算把这套书卖给“可求”书店的朱老板的 ,但在卖给朱老板之前,他要先找几家店铺看看,给这套书“打打价”。买东西讲求货比三家不吃亏,在这儿,卖古董文玩这类东西,那如果能做到价比三家的话,也没有大的亏吃。
但是买东西的人也不是傻子,你不能让人看出你是在“打价”。一旦让买家识破你的伎俩,没有人会傻乎乎地出价的,给别人当垫脚石。能否让买家看不出你是在打价,这就要看卖家的演戏功夫是否深厚了。
钱永强先找了家离“可求”书店比较远的书店,探头探脑走了进去。为什么要找远离“可求”的书店呢,主要是怕“打价”的事让朱老板看到或者听到,如果让朱老板知道他在卖东西给他之前找别人“打过价”了,就会心存芥蒂,认为钱永强不信任他,或是觉得是别人看过不要的东西,才拿来卖给他的。
那钱永强就不怕事后朱老板从别处听到他“打价”的事?这个不用担心,同行是冤家,在同一条街开店的一般不会互通信息的。
钱永强走进的这家书店名叫“宝来轩”,店内经营的物品比较杂:两边的货架上堆满了古旧书籍、字画文玩,靠近最里面的墙边还放了几张老式的太师椅,中间长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文某”藏品,里面大约有几十本“红宝书”,都用塑料封套封好。钱永强暗暗点了点头,这家老板应该知道他背包里书的价值的。钱永强仔细观看着摆在柜台上的“红宝书”,看看里面有没有他包里的这种书。
店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精明老太太,一头齐耳的花白相间的短发梳理的整整齐齐。闲着没事,正一个人在那儿低着头磕瓜子呢。她早就看到钱永强进店了,之所以没有过来招呼,是因为大凡买东西的人,尤其是到她这种店里买东西的人,是需要细细地观摩,静心斟酌才能决定是否购买的。等到顾客有看上眼的东西,她才会上前招呼,兜售。老太太抬眼瞅了瞅钱永强,发现他在“文某”藏品区转来转去的,也没有盯着某一件物品细看。估计不是诚心买东西的人,“应该是闲逛的”,老太太也就没搭理他。
钱永强看到柜台上没有他背包里的这套书。便径直走到老太太面前,询问道:“老板,你这儿收货不收?”
老太太抬起眼皮看了钱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