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者描写吉林城近况时,却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以“新城未善全,若善全,则官民坊五十二处,可容十数万百姓。”
“城外有其田,熟田近四万亩,生田十余万亩,种以粟、麦,试种水稻。”
“又有兵卒六千,其甲兵不足三千,兵器不全,缺棉、布,铁料充足”
再往后,新去的锦衣卫还写了很多东西,老朱也都事无巨细的看了进去。
按常理来说,老朱看完应该是惊讶,而后是震怒,毕竟朱高煦把他的卫所制改的一塌糊涂,并且还隐瞒了许多事情。
可真的看完过后,老朱却有些暗自高兴,似乎觉得朱高煦能在不足两年时间里做出这样的一番伟业,真不愧是他的孙子。
这份高兴,即便尽力掩饰,却还是被朱元璋身旁坐着的郭英所察觉。
郭英一言不发,倒是朱元璋递了文牍过去:“瞧瞧你这孙女婿,他干的事情还真是不错。”
他这般说着,却不等殿内的一些宫女太监反应过来,话锋一转:“你那孙女,没给你说这些事情?”
“未曾”郭英老实回答道:“只是写了吉林简陋,尤其以王府最为简陋,还不如南京城的一些千户府气派。”
“另外她还说,渤海郡王是个亲善的人,关外汉胡都十分拥戴他。”
“拥戴?”朱元璋笑了,用手指着那两份文牍道:“这小子给人又发粮食又发田地和耕牛挽马,换做我们还是田地刨食的时候,你说你遇到这样的人,拥不拥戴?”
朱元璋看透人性,说白了吉林城的百姓已经被朱高煦在不知不觉中用利益给捆绑起来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要调走朱高煦,或者对朱高煦做些不好的事情,那吉林城的百姓都不会认从,除非取代朱高煦的那人,能维持朱高煦对吉林城军民的政策,不然就算下令的人是他这个皇帝,也没办法在吉林城百姓那讨得了好。
“这小子,把握人心是个好手”想着这些事情,朱元璋不由称赞,但同时心底又升起一丝担忧。
朱高煦才去了吉林城两年,就把吉林城经营成了这副模样,将几万百姓都绑在了他身边。
若是再给他几年时间,那吉林城又会发展成什么模样?
想到这些,朱元璋心里的那份高兴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默。
一旁的郭英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因此缓缓开口道:“若是他能将肇州城和安东城都经营起来,那日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