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排好了吗?”
徐氏笑容亲和的询问起了朱棣,脑中还在想那二十几封信的朱棣回过神来,点头道:
“安排好了,不过他们多少都有些怨气,很难解决。”
“这倒是”徐氏皱了皱眉,脸色担忧道:“两边百姓语言不通,本就容易闹出矛盾,加上我们这边都是军户,难免会让他们觉得我们在仗势欺人。”
徐氏口中的我们,赫然就是类指从南边移民实边而来的汉人。
北平作为前元重要的统治地区,聚集了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贵族,加上从辽东、漠南迁移而来的六十余万蒙古、高丽俘虏,种种内迁手段让北平这地方与甘肃一同成为了大明民族矛盾最严重的两个地区。
相比较之下,像辽东这样原本都是蒙古、女真、高丽人的地方,反而变得民族团结了起来,因为只剩下了汉人。
北平的复杂性,让朱棣十分头疼,好在他这个人个性豪放,许多蒙古、女真、色目、汉人都信服他。
正因如此,这次的叛乱才这样轻松的被解决,并没有将范围扩大。
“也不知道高煦那边是怎么解决这些事情的”
徐氏忽的好奇开口,并疑惑道:“按理来说,高煦那里是女真人多,汉人少才对,可他那里好像没有发生过叛乱。”
“这个嘛”朱棣欲言又止,去过吉林城的他,自然知道自己家那个老二是怎么做的,可他能做的事情,自己不一定能做。
想到这里,朱棣便老实与徐氏说了吉林城的情况,以及朱高煦在吉林城的手段。
“这些是高煦做的?”徐氏听完后脸上不敢置信。
饶是她身为朱高煦的母亲,却也不敢相信朱高煦在理政方面还有这样的才干,并且品德会如此高尚。
她很了解朱高煦,朱高煦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肆意妄为,觉得没有人能处置他,所以别说平等对百姓,就连对一些武将勋臣,他都十分无礼。
这才过去几年?这孩子现在都这么听话了?
徐氏不敢相信,但她从朱棣的脸上看到了答案。
“高煦真的变了”
徐氏看着桌上的信,有些不敢承认,却又在语气之中有些欣慰。
她那个长不大的孩子,总算长大了。
感叹过后,徐氏也道:“确实,高煦做的那些事情,我们不可能做。”
均屯田、分口粮、高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