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他们在短短半个月里就打造了八万多甲片和一百五十个笠形盔,五百口铁锅。
这些甲片带回吉林城,存放到冬季由健妇们编制后,起码能编出一百五十套甲胄。
算下来,炼铁场每天能打造十套甲片。
依照这个速度,等到九月初,他们起码能打造出九百套甲胄,尽管朱高煦用不了那么多,但有备无患,而且秋收突袭西阳哈后肯定会有不少甲胄破损,有甲片在吉林城也好修补。
简单擦了擦手,朱高煦便带着林粟与满载而归的马队返回了吉林城。
从石堡到吉林城没有到矿场那么遥远,只有不过十五里路,差不多两个时辰就能赶到。
这一路上,朱高煦欣赏了这个时代的东北山林,几乎随处可见那种数人才能合抱的树木。
林中,许多傻狍子傻乎乎的看着朱高煦他们,那赶路的兵卒也不嫌弃,纷纷张弓搭箭。
只是两个时辰的路程,他们就收获了两头傻狍子。
待走出树林,眼前一幕豁然开朗
在前方的土路两侧,曾经那种泥泞的淤地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灰白色的水渠,以及紧邻水渠的一块块稻田。
这些稻田中种满了江南的粳稻,而这也是吉林城的新产物。
明代江南粳稻亩产在三石左右,但成熟周期和后世东北水稻一样,都是五个月左右。
这个时代的东北,一年之中属于温期的月份只有五月初到九月中旬,不足四个半月,因此江南粳稻是否能长成朱高煦十分好奇,为此专门开了十亩的试验田。
在朱高煦看来,哪怕这十亩田中只有一亩水稻适应了东北的环境,对于他来说也是值得的。
唐宋时期的吉林都能种植水稻,哪怕明代比唐宋的平均气温降低了两度,却也不可能说根本无法种植水稻。
从他往前世隔壁农业单位学来的知识,平均气温下降一度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一到一成半,但只要人工照顾好,作物依旧还是可以存活的。
所以他想试试看,在如今的吉林到底能不能种植水稻,即便不能,他就不相信他不能培育出耐寒品种。
日本和韩国人都能做成的事情,没有理由他做不成。
如今这批水稻只是他尝试性播种,如果到九月中旬吃不了,那他就会效仿后世“先育苗后插秧”的办法种植水稻。
他已经让人在城中开辟了试验田,尽管这个时代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