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的亦失哈,以及一位年纪三旬上下,身材圆润的男人。
他穿着普通的绢布,若不是吃的圆润,看上去也就是个平民之中的小富农罢了。
在这男人身后,雅间里摆着一块木镶玉的屏风,透过那屏风的空隙,朱高煦可以看到五六名身材纤细丰腴,娥眉长目的白皙乐女正在弹奏乐曲。
而在这群乐女的背后,则是摆放着一张长约丈许的拔步床,足够好几个人休息。
“入座吧。”
朱高煦带着笑意招呼,闻言穿着绢布的杨彬也在亦失哈入座朱高煦身旁时,来到了朱高煦左侧入座。
“你想要我手上的一千盐引和一千斤茶?”
朱高煦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选择开门见山。
他这样的开诚布公倒是让习惯了官场人情世故的杨彬措手不及,以往他求人都是等到喝的差不多才开始办事,那些勋贵官人宗室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如今突然来了个坦率的,他反而不会应付了。
杨彬的尴尬被亦失哈看在眼里,对此他笑着安抚道:
“杨善人,我早与你说过,我家殿下与寻常勋贵宗室不同,你却是不信,如今可信了?”
“信、信信!殿下确实与众不同。”
在亦失哈的圆场下,杨彬也一边为朱高煦倒酒,一边不断点头,同时对朱高煦道:
“殿下,草民听闻你要就藩,担心那吉林苦寒,物产不丰,因此毛遂自荐,想为您解决些事情。”
杨彬没有明目张胆的说自己要购入朱高煦手中盐引,而是换了个说法。
对于洪武年间的盐引制度,朱高煦也是非常熟悉的,毕竟他记忆超群,许多事情都在这几个月禁足看书中记了下来。
明代绝大部分时间施行的盐政制度都是“开中制”,而通常说的‘纳米中盐’的开中法是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前中期,盐法与军需供应中扮演着南粮北运的重要角色。
当今洪武二十七年,大明有二百一十九个县产盐,而产盐区域被朝廷划分出来设置盐场。
这些盐场分别处于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管理之下,食盐的生产由专门的灶户负责。
因为制盐方法主要是煎煮和晾晒,所以食盐的品质也因生产方法及产地而有高低。
当下灶户的待遇是比较好的,产盐一引四百斤则给钞二贯,并且优免杂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