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五军都督府下令建造的大福船,其船长十二丈五尺,阔两丈四尺四,入水一丈七,采用六桅九帆,用料一千九百。”
“无事一身轻啊”
这样占地广袤的城池,仅居住着三十余万人,除去内城,其它地方说句地广人稀也不为过。
“我那爷爷此举,恐怕只是做给一些人看吧”
在他走后,朱允炆则是看着殿内的一处灯笼,眼神闪烁,不知是想到了什么。
“至少在‘以钞抵税’此政推行江南一京三省前,不能让他回去。”
百户官的话还没说完,便被马蹄和勒马声打断。
此时他才觉得,自己这燕府嫡长的身份并不是很重要,至少到了关乎国事的大事时,他那皇爷爷并不会听他的,而他在面对他那皇爷爷时,也不过是一个“平头百姓”罢了。
“若是能掌握这些矿山,太孙想要办的事情就简单许多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由的加快了脚步,而那两名步卒穿着甲胄,只能硬着头皮的跟着他。
发现这是五军都督府的千户牌后,他双手归还牌子,作揖唱礼:“诸位将军请”
“奴婢领命。”李带班作揖应下,朱允炆见状也再次沉思。
“李带班”黄子澄沉吟片刻,对面前的东宫带班太监开口,而他便是带人前往朱高煦住所处传旨的东宫太监。
这其中,它建造的最大船只便是名扬中外的“宝船”。
二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朱高煦走过了龙江船厂兵卒的关卡,随后寻了一个凉快的亭子休息。
作揖过后,百户官安排了两名二十出头的兵卒跟随朱高煦前往龙江船厂。
隔着数百步外的锦衣卫小旗官交代一声,他与麾下的锦衣卫也纷纷降低了速度。
可以说,龙江船厂代表的便是这个时代大明朝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造船工艺。
相较于他们的惊讶,此刻的朱高煦却好似一个平头百姓般与两位兵卒聊着天。
“苏松二府的事情必须速速推进,如今距离秋税上缴只有一个月了。”
在道路左右是一块块经过规划的稻田,田地里的稻子已经到了青黄交际的时候,想来顶多半个多月就能开始收割。
只是半个时辰,他便带着黄子澄的意思回到了紫禁城春和宫内,并将所有话一字不落的带到了朱允炆面前。
“敢问足下哪里来的,要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