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觉得或许他们有这方面的天分。”
“哦?”
赵骏睁大了眼睛,然后稍微思量便追问道:“他们有提出什么建议吗?”
苏涣说道:“他们说,一旦火车撞到前方障碍,恐怕会立即脱轨,每节车厢都会冲出去,若是能在火车连接的中间装上某种东西,或许能避免,只是他们没有相关知识,具体装上什么,他们倒是不得而知。”
苏轼和苏辙昨天确实跟苏涣说起过这些。
当时他们在火车上虽然觉得火车运行平稳,但他们上车下车,都是亲眼看见火车是在铁轨上运行。
于是本能想起,一旦铁轨上有个石头,或者前方出现泥石流之类的障碍物,来不及刹车,一头撞上去,那后面的车厢都会因为惯性而脱轨,然后一节一节横七竖八地冲出去,非常危险。
但如果在每节车厢中间搞个装置,就像竹节蛇一样,看似是一节一节,可一旦车头被撞,这个装置又能把每一节车厢拉得笔直,不会让任何车厢飞离轨道。
如此就会安全得多。
这东西在后世叫做转向架,能够让车辆更加稳定灵活。
可苏轼和苏辙只是好奇这方面的东西,只认为火车每一节车厢都无法固定太危险,需要一个东西来牢固,可具体是什么,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然而即便如此,赵骏也非常惊讶。
因为这意味着苏轼和苏辙确实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对收音机很感兴趣,喜欢拆解小电器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样。
满足好奇心是一回事,但能够在拆解之后,了解其中的原理,并且又装回去,还能突发奇想,有巧妙构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赵骏沉吟片刻后说道:“你侄子很有天分,他们之前学过理科吗?”
“并无。”
苏涣摇摇头。
“他们多大了?”
“苏轼年十六,苏辙年十四。”
“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让他们去汴梁初中,系统地学一学理科,也许他们是大宋未来的大科学家也说不定。”
“多谢知院。”
苏涣高兴不已。
要知道汴梁初中是要考的,一般人没有这天分,或者即便有天分,在别的方面差一些,也根本考不进去。
现在能直接特招进去,那就再好不过,只要一步步拿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