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这物理之道感兴趣,去了汴梁可以去学学。”
商人说了一句。
说着他又上下打量了一下苏洵,然后问道:“大官人是进京磨勘听调的吧。”
“官人好眼力。”
苏洵没有否认。
他这次出来没有带仆人,就是想低调行事,没想到被人看穿了。
不过他倒也不意外,商人走南闯北,眼力很好,何况火车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坐,看出他是个官员也正常。
商人就对苏洵说道:“贵子很聪颖,这次进京或许可以尝试考一考汴梁高中,现在科举当中慢慢增加了数术、物理、化学,占分不少,若是不学的话,以后科举艰难。”
数术、物理、化学?
汴梁高中?
在向商人道谢之后,苏家父子三人把这几个信息牢牢记下。
特别是苏轼和苏辙。
这些年由于苏家变故,先是苏洵考中进士,带着他们去了广宁监。
接着苏老太爷病逝,苏洵不得已回家守孝。
然后又是与程家纠葛,苏轼兄弟常年待在家中,由父母教学读书,却是根本没有去过学校。
主要也是苏洵考中进士后就不怎么关注科举,再加上常年宅在家里,消息封闭,自然也就不知道近些年科举当中理科的占比越来越多。
如今出来之后,见识到了新时代的变化,自然也就要慢慢接受它们的存在。
否则两个儿子考不上,那就糟糕了。
至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他们对商人说的理科充满了好奇。
这轰隆隆的火车,能发亮的电灯,以及能远程通信的电线,都让他们充满了新奇感。
特别是在看到远处隆隆驶来的火车时,心中已是满满地探索精神。
“呜呜呜呜。”
过了十多分钟,随着汽笛声响起,火车总算是到站。
不过却不是眼下出发。
车辆还需要重新加水、加煤炭、下乘客。
直到过了四十多分钟,从苏轼他们进站足足一个多小时,他们才总算是登上了火车。
第一次坐火车,苏家兄弟无比好奇,上了火车,看到的是一排排座椅,每位乘客都提着行李,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放上行李架坐下。
很多人显然是老乘客,都摆上了书本——这一趟行程总共是380公里,约8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