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修路,多攒粮,能致富。’
‘永不加赋是国策,任何人敢多收村民一分税,那就是国家的敌人。’
‘有困难就找官府,官府不能解决困难就上报御史司。’
‘村邻友好,应当互相帮扶。’
‘摊丁入亩让百姓少缴税,多生孩子,多种红薯、土豆、玉米。’
在山林间开垦出一片片菜地、梯田,百姓从溪水里挑水种地,原本贫瘠近乎难以生存的村子,日益有了温饱。
正是五月份,交夏税的日子,村子里并不热闹,太阳高高悬在空中,就像是能把人都晒晕过去。
新任衢州通判章庶从山下的镇子艰难进了山中,他是景佑年进士,为官九年,为人刚正,听闻村中百姓艰难,特意过来巡视。
“这一路上,别的地方百姓都风调雨顺,积极纳粮,唯独山中的几个村庄却是一片惨淡。并非他们不想,实在是山中今年忽然干旱无水,池塘干涸,颗粒无收啊。”
带着章庶进山的当地保正向他介绍情况。
章庶微微点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有些后悔今天穿着长袍出门,应该穿短衣的,却是没想到这村庄竟然在这深山老林间,实在是难以攀爬。
他们边说着边继续往上,等过了狭窄的山道,远远的就已经看到在竹林映衬间,见到了第一栋房屋。
那是栋老旧的夯土屋子,屋外的田间有一个老妇人正躬在田里翻找着什么,保正见此,就又道:“村民不得已,现在只能找些红薯、土豆子果腹。”
“有没有饿死人?”
章庶立即问道。
“这倒是没有。”
保正忙道:“村里青壮都下山去给别人做短工维持生计去了,家中不耗粮食,留了些存余吃食。”
章庶走进了村子,村子在山间,有凹凸不平的田野,如村口道路一侧就是个低谷,下面有三四层梯田,每层约两米高的田埂,杂草丛生,树木较多。
目光所及,有不少老人小孩顶着烈日在山谷附近寻找野菜、土豆、红薯之类的作物。
这些东西平日里他们不吃,经常随手种了喂牲畜,但恰逢遇灾,稻米歉收,人都没得吃了自然也不至于嫌弃。
“刘大保,通判来了。”
保正见到村口不远处的田里有个中年汉子正在锄地,就向他喊了一句。
那汉子听到声音,回过头去,见到一行人,连忙扔下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