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劲的傻晃,费力不说土坷垃破碎的也不好。
耙地当然是用牲口更好,但是牲口现在都在犁地。
村里面心疼牲口是一个,另外一个就是等牲口犁完地再耙地的话会影响抢墒。
(抢墒:这里说的是土地里面的水分。)
剩下的村民和女知青要跟在耙后面拉“耱”mo,有的地方也叫“耢”,还有的地方叫“盖”。
这是一种北方农民在旱地上犁地后,播种前平整土地最后使用的一种工具。
“耱”的制作并不复杂,先制作一个有三根竖长木、四根短横木的框架,然后在框架内编织手指粗细韧性比较大的灌木枝条。
“耱”的用途虽然也是平地,但与“耙”的功能不同。
“耙”是破碎土壤里的大土坷垃,而“耱”将耙过得土壤“耱”得更细,土地“耱”得更平整,以便更好地播种。
“耱”的使用方法和“耙”一样,也是人站在“耱”上,或者用大石头放在上面。
“犁”、“耙”南北方都有,无非就是形状上的稍有不同,但是“耱”北方旱地的专用农具。
地里面的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因为“犁”、“耙”、“耱”弄不到那些边边角角。
而且按照梁大队长的要求,春耕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做到深耕深翻、耕透耙透、不漏耕不漏耙,要保证每一块土地都被利用上,不能放过任何角落。
最后除去要种玉米的地以外,所有地面要做到平整,上虚下实,这样才能让土地的底墒充足,才能让庄稼的出苗率更高。
所以这时候还要有人用铁锹、镢头把这些边边角角全部挖一遍,然后用耙(pa)子把地面搂平,这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播种。
这时候还没有机械化的播种机,农村用的都是耧“lou”,有的地方叫耩子、木桨子、蒋子、耧犁等等。
耧分为单腿耩和多腿耧,它的构造并不复杂,长长的两个猿杆上架子一个上大下小的漏斗形耧仓、紧贴篓仓的后上端是耩的扶手,扶手垂直下面是耧腿,这个耧腿里面是空心的。
庄稼种子就是在装进耧仓后,在耧仓底端的“仓眼”处向外流出。
为使种子的均匀流进下面空心的耧腿里,会专门在耧仓的仓眼处拿一个鸡蛋大小的石球上绑上一根小棍,小棍插到耧仓的下种口,上面用细绳连到扶手上。
在摇耧人的来回摇晃下,拴在耧仓口的石球也随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毛遂爱吃糖 作品《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第三百八十四章:真正的春耕(5、6、7、8的回忆,不喜可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