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降,所以金陵府知府和其他府名义上已经没有太大区别,正四品官员。
但即便如此,贾雨村现在的地位也不低。
从六品到正四品,这中间整整差了五级,理论上哪怕你每一次三年一察都是上等,并且都能如愿以偿的获得晋升,也需要十五年才能走到这一步。
当然如果你能有雄厚的背景和像西征平叛乃至开海之略这样的功劳,破格提拔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贾雨村原系湖州人,生于仕宦之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在姑苏城里葫芦庙里安身,每日卖文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升为知府。不久、因贪污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借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府。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出身于书香门第,然而历经几世后,家道渐衰,他也便沦为了穷书生。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人生道路的选择自己也仅限于求取功名。但身无分文,仅靠卖字作文度日,也算出身贫寒。
会了进士,选入外班,进而升为县令。从他可以一考即中,便可知其才识。
按原著来说,赵昕唯一的印象便是贾雨村人品不端,是个为了权利叛主的,说白了就是墙头草,明哲保身,以权谋私,甚至徇私枉法。
赵昕对贾雨村知之甚少,加上原著的墙头草属性,所以对贾雨村不怎么重视,不过赵昕见贾雨村气度不凡,心里也有些犹豫。
诚然,按原著来说,贾雨村确实品行不端,不过能做到金陵府尹,自然不是个酒囊饭袋,更何况去年金陵大水,贾雨村身为金陵府尹,安民救灾亦是不错,甚至于听李维钧偶然谈过金陵府尹,夸他办事勤勉能干,只是当时赵昕对官场的事不怎么接触,故此并没有了解,转头便忘的一干二净。
此时见到贾雨村,才想起此事,综上所述,这贾雨村还是有能之人。
如今赵昕手下确实无人可用,这贾雨村既然通过贾政引荐,想必心有投效之意,借赵昕之势,谋取更高的职位吧,既如此,何不纳为己用。
加之现如今的朝堂都处于观望之势,而贾雨村便算是第一个投效之人,赵昕也得好好塑造一番千金买马骨的样式出来给人看。
贾雨村不仅要用,还要重用,只是这个“重用”也得有个度,毕竟前事之师,赵昕还是得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