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真的养不起一支水师吗?自然不是。
但养水师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投入的资源实在太多了,多到了能把朝廷财政拖垮。
这一点都不夸张,大唐的岁入才三百多万缗钱粮。
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朝廷不收商业税,没有施行盐铁专营,岁入主要来源于地税和人头税。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减少溺婴的情况,李世民时不时的就赦免人头税,所以这个税种每年能收上来的税也不多。
朝廷的收入基本就是地税,岁入低是很正常的。
还好朝廷不需要支付军饷和地方官的俸禄,否则分分钟财政破产。
初唐施行的是府兵制,就是把地分给百姓,谁家拿到地了出人当兵没有军饷。
官员俸禄是分开的,只有京官发俸禄,地方官则给职田。
所谓职田,就是划分出一部分土地,每年的产出就是本地区所有官吏的俸禄。
产的多了大家分的就多,产的少大家分的少。
但即便如此,三百多万缗对于一个中央帝国来说还是太少了,每一个铜板都要仔细算好该怎么花。
所以养水师是特别不划算的,性价比也不高——主要大唐的重心在陆地,海洋没有什么敌人。
前世李世民和李治缩衣节食打造了水师,等灭掉高句丽平定辽东之后,差不多就解散了。
如果棣州等地富不起来,在这里养一支上规模的水师是很不划算的,时间长了真的能把朝廷财政拖垮。
很简单的道理,吃喝拉撒都要钱,如果本地穷就只能从外面采购,来回运输折腾成本太高。
如果本地富裕,就近采购非常方便价格也便宜。
而且水师必须有配套的造船厂,如果船厂只为水师服务,成本就太高了。
如果棣州等地成为商贾云集之地,需要船只的人就会变多。
到时候造船厂就不愁没有生意做。
可以说,在繁华之地养一支军队需要花费的成本,要远远小于在偏僻荒凉之地养一支军队。
更何况一旦盐场建成,大唐将会多一处财源,有钱了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而盐场也必将成为敏感地带,需要一支军队来保护安全。
总之晒盐法彻底把局面给盘活了。
李世民越想就越是激动,好呀,实在是太好了。
不过毕竟是见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