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非常简单,只用了四味药:吴朱萸、生姜、人参、大枣。
这四味药出现在一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吴朱萸汤。
关键这是伤寒杂病论上的成方,也就是说开这个药方的人是看过这部医书的。
前面已经说过,伤寒杂病论几度失传,后来经过晋朝王叔和和宋朝部分医师的整理,形成了两本医书。
伤寒论和金贵要略。
然而在后来的传承中,这两部医书都被删减过。
也就是说,流传到二十一世纪的这两部医书,和原本存在很大的差别。
穿越到唐朝陈景恪自然也想看看,没有经过删减的两部医书的真实模样。
之前他也找何求等人打听过,没有丝毫线索。
再想到孙思邈曾经在自己的医书里抱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
可见初唐这会儿,伤寒论亦或者是别的散遗部分,掌握在江南的某些医师手里。
江南这种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他可不想跑过去找罪受。
更何况‘江南诸师’连孙思邈的面子都不给,他一个少年冒然跑过去也不会有什么用处。
但是这张突然出现的药方却给了他线索,或许还有别的版本的伤寒杂病论流传呢。
想到这里他连忙问道:“这张药方是哪来的?”
姜子安知道他的心情,也没有废话,说道:“是一个病人拿来的,就在前边抓药。”
陈景恪当先就往外走:“快,去看看。”
一路来到前面的店里,在柜台前见到了正等着抓药的病人。
约莫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的很体面,不像是贫穷人家。
但看洗的发白的衣服,也应该不是什么富裕人。
陈景恪拱手道:“这位郎君有礼了。”
那病人显然认识他,也连忙回礼道:“不敢当,咳陈医师有礼了。”
陈景恪也没有客套,拿出药方道:“敢问郎君,这个方子是谁人所开?”
他本以为对方会拿腔作调,已经做好了出血的准备。
哪知那个病人丝毫没有隐瞒的打算,回道:“这是贞观二咳年孙思邈道长为我开的方子。”
“我有脾胃虚寒的老毛病,时咳常使用这个方子,效果非常好。孙道长咳真乃神仙中人也”
李世民登基后邀请孙思邈进京,还准备给他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