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别看在场的都是参加科举的举子,学问深厚,对这一段话大部分人还真不熟悉。
这并不奇怪。
古代书籍宝贵,获得者往往秘不示人作为传家之宝,别人想要学到极为困难。
其次书籍那么多,哪读的过来。
不过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能听懂,说白了就是诗赋文章要和人一样有风骨。
对于这一点,有人赞同有人不以为然,但却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
刘勰可是先贤,文心凋龙也是名着行列。
没有几把刷子敢向这样的先贤提出质疑,那是不想混了。
这也是陈景恪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自己出身低微又是白身,必然会有人出于偏见针对自己。
所以他就故意把先贤拉出来做背书,我只是在复古,你反对我就是反对先贤。
这一招平时都是掌握学问解释权的士族豪强,用来对付异己者的,他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果不其然,见他搬出了刘勰和文心凋龙,人群里有几个人露出悻悻的表情。
而那些真正关心诗风的人,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风骨。
尤其是上官仪,总感觉自己悟到了什么,可仔细去想却又说不上来,别提多着急了。
眼睛紧紧的盯着陈景恪,希望他赶紧往下讲。
陈景恪继续说道:“汉魏时期中原强盛,乃天朝上国,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多有傲骨体现在诗文上”
“自永嘉之乱以来华夏陷于战火,汉家不复当年之强盛文章风骨十不存一。”
“故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之说,后人只能从文献中领会前人之意境。”
“到了齐梁时期,汉魏风骨已然无存,作品纤构、狭小,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
“也就是所谓的齐梁诗风其后一百多年间世人多受其影响,浮艳绮靡之风充斥文坛。”
听到这里,有人尴尬,有人恼火,毕竟很多家族都是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这就是在打他们的脸。
然而又无法反驳。
因为齐梁诗风的风格确实是这个样子的,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略内在意境。
这话还不是陈景恪说的,而是文坛共识。
想反驳陈景恪,就先把那些文坛老前辈,甚至他们自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