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皆是,当今鲁国大儒申培的弟子,深得他的真传。
“朕知道,关内侯已是当今大儒,学问通晓古今。能被他举荐,想必你们两位,定当非凡。”
客套一番,几人开始交谈。
刘荣就建造明堂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眼下朝廷,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
“毫无章法可言。”
“朕要你们,制定礼法。”
“改易服色、规定朝廷公卿车马、府邸等一切行为。”
“查有典,行有据,事有规。”
这事儿,难不倒他们。
“陛下放心,臣来时已经和两位大儒,商量好了。臣已写了奏章,请陛下御览。”
卫绾从袖中掏出奏章,递给刘荣。
刘荣心中一乐,看来他们这是有备而来呀!
这样也好,省的再大费周章。
三人走后,刘荣动身前往少府,去看一看,少府活字印刷,做的怎么样了。
马上就要建造明堂,制定礼仪,发动舆论,必不可少。
如果说汉匈之间必有一战的话。
那么,改变黄老无为的国策,就是战争前,新思想与旧思想的激烈碰撞。
这是国之大本。
更是刘荣探路的基石。
“传旨太尉、丞相,还有御史大夫,让他们都来,一同前往。”
刘荣准备动手前,召集三公,和他们通通气,让他们心里有所准备。
长安城外,少府造纸处。
少府造纸处,因为纸张的需求量大,占地面积不小。
这里本是偏僻处,临灞河而建。方圆数里,鲜有人烟。
平时除了制作纸张的工匠,很少有外人前来。
不过今日,却是热闹的多。
数辆马车,接踵而至。跟随马车后面的仪仗,浩浩荡荡。
刘荣下了车,少府卿萧嘉,早已候在门外等候。
见礼过后,众人进到院内。
里面工匠奴仆,往来不绝,异常忙碌。
止住宣读的单丘,刘荣随意走在前面,开口问道:“少府卿,现在少府造纸,一日几何?”
关于造纸,萧嘉颇为自豪。
开始时,工艺不精,造纸缓慢。可自从陛下赐下名为“流水线”的方法以后,造纸速度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