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来到刘启对面坐塌边,手捧奏章和自己见解的书简,躬身行礼:“儿臣拜见父皇。”
刘启手中朱笔暂且搁下,点点头:“朕着人给你送去的奏章,处理好了?”
“回父皇,是的。儿臣接到奏章后,便认真揣摩。儿臣写了些浅见,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父皇指正。”
看着刘荣略显紧张的神情,刘启低头笑笑。想当年,先帝初次让自己处理奏章时,何尝不是如此?
唯恐处理不当,事有不妥。
可以理解。
第一次紧张,以后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拿过来,让朕看看。”
“诺。”
刘启送来的奏章,是一道有关邢狱的。
大意是扶风郡当地,有豪门欺辱妇孺,一个名叫佾白游侠拔剑相助,打抱不平把那人杀了。这游侠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无错,并没有逃跑,反而坦然被抓。
这样的刑事大案,当地官吏不敢做主,将案件递解入京,交由大理(刘启把廷尉改为大理,后来刘彻改了回来。)发落。
大理认为他虽然有错,罪不至死,应当法外施仁。把事情写成奏章,送入宫中,请刘启定夺。
刘荣起身走到刘启案牍旁,摊开两卷后站在一旁,静候刘启评判。
刘启着眼看了一会儿,不动声色抬起头,问道:“你的意思是,这个佾白触犯律法,应与惩治?”
点点头,刘荣正色道:“是的父皇。”
“说说,你的理由。”
“禀父皇,侠以武乱禁,朝廷自有法度。他虽是打抱不平,儿臣以为不该自行杀戮。”
“因为若是人人效仿,皆以为可以用私刑处置,长期以往,朝廷大法不存。”
“法之所以立,皆因让犯法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让百姓明白何为对,何为错。”
“律法的作用,就是让知法者得到警醒,约束己行,抑制心中恶念,不敢稍忘。”
“所以,儿臣以为,应惩凶手。”
刘荣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现在的大汉,对于游侠确实太过纵容的缘故。
说的好听点是行侠仗义,说的难听点就是办事全凭个人喜好,随意肆意杀戮。
结果就是,百姓一旦有事,想到的不是请官做主,依法而行,而是托人私派游侠,任意处置。
游侠盛行,私斗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