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看风景。于是,回去告知了众人。
众人听了刘荣的猜测,尽皆叹了口气,兴致全无。相互行礼过后,分别乘坐车驾,打道回府。
刘启回到未央宫时,已是酉时初刻。烦躁不安的在殿内踱步,心里仿佛憋着一团火。
匈奴人不断叫嚣,步步紧逼,没完没了的骚扰,让刘启烦不胜烦。
刘启停下脚步,交代春陀。
“春陀,叫太尉和丞相过来,朕有话说。”
“诺。”
春陀就要转身传话,被刘启叫住:“这太子,回来了没有?”
“禀陛下,太子已经回来了,正在栗娘娘那。”
眉头一皱,刘启不满的说道:“朝廷出了这么大的事,往后宫跑什么,告诉他,一起过来听听。”
春陀心中惊讶无比,却没有表露出来。
“诺,仆这就去叫太子。”
按常例,太子行冠礼后,方可听政。陛下此时让太子旁听,由此可见,太子深得圣心。
戌时四刻,宣室阁。
周亚夫、陶青一路交谈,来到殿外。正要解剑,远远的看到,春陀亲自为刘荣在前面带路,缓缓而至。
两人心头猛然一震,下意识对视一眼,眼中的震惊,怎么也止不住。
连忙解下佩剑放到兰锜(放武器的架子)上,两人迎了上去。
“臣周亚夫,见过太子殿下。”
“臣陶青,见过太子殿下。”
按理说,丞相是三公之首,太尉次之,要打招呼也是陶青先开口。
不过,周亚夫是个大咧咧的性格,先声夺人,并没有谦让的意思,率先开口。
陶青知道他就这个脾气,虽然心中略有微词,只是眉头一皱,便无奈的释然了。
刘荣笑着回礼,道:“见过陶丞相、周太尉。”
周亚夫疑惑道:“太子殿下前来,是?”
刘荣还未答话,身旁的春陀不咸不淡回了句:“回太尉的话,这次商议匈奴问题,陛下特邀太子殿下前来旁听的。”
周亚夫恍然大悟,点头表示明白:“原来如此,太子殿下先请。”
刘荣笑笑,谦虚道:“不妨事,孤还要解剑,太尉先行就是。”
周亚夫只是点点头,不客气的说道:“既如此,那就臣先行一步了。”
说完,转身就往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