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的人。逼着自己手上沾满了恩师的鲜血,刘启岂能容他?
不过刘启虽然愤恨,还是有些肚量。让他当了五年的丞相,才被撤去了丞相一职,回家养老。
这是一个直臣,更是一个铮臣。在国家安危面前,毅然决然,不顾个人安危,冒言直谏,令人倾佩。
陶青儒雅随和,道:“社庙那里一切准备妥当,臣对这边有些不放心,过来看看。”
“孤这里一切都好,有劳陶丞相亲自跑一趟。”
又说了会话,陶青再三叮嘱太常、太仆,关键时刻做好本职工作,别出岔子,这才离去。
天蒙蒙亮时,开始出发,前往社庙。
太仆丞早已在太子居舍外置下步辇等候,刘荣出了太子居舍大门,坐上皇帝专属步辇。
“起驾~”
太仆丞亲自宣读,步辇抬起后,跟在后面。
刘荣端坐在步辇上,头戴通天冠,身着冕服,面色平静。
太常居左,太仆居右,伴驾而行。
身后,礼官、太监跟随。
出行队伍近千人,浩浩荡荡往社庙而行。
坐在步辇上,刘荣原本紧张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平复下来。
一道道宫门打开,宫女太监呼啦啦跪了一地,只有手握长戟的禁军,依然挺立,目不斜视。
皇宫里的禁军,隶属于中央军下面的南军,是大汉绝对的精锐部队。
守卫皇宫的禁军,每一个都曾为大汉立过战功,战场杀敌。
好似在云里雾里一般,刘荣只觉得有些身体飘飘然。这种状态很奇怪,思维是清醒的,但却仿佛脱离了身体的束缚,俯视现在的一切。
每个人的表情、动作,尽入眼底。
思维如同一个幽灵,在身体边飘荡,肆意遨游在前往神庙的路上。
不知过了多久,一声长长的礼赞声传来,把思维重新呼唤回身体里。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
神庙门口,礼官相迎,跪倒一片。
回过神下了步辇,礼官起身后分站两侧。感觉脚踩在棉花上,刘荣缓步而行,来到社庙门口时,礼官再次高喊。
“太子到~”
刘荣进得社庙,早有百官等待在那。
社庙高台之上,刘启孑然独立。
一路登上高台,走到刘启不远处,刘荣躬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