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后恢复了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但是首批阁臣都不是以殿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的,而在进入内阁之后,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阁臣升至某殿或者某阁大学士。
他们一开始只是以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务,谓之内阁,渐渐至学士及詹事府等职务,权力并不算大。
内阁的权力,是自洪熙元年以后辅导任重,加升至师保及尚书、侍郎、卿使,仍兼学士、大学士。
不过朱棣设立内阁开始,并非所有的得阁臣都能够获得某殿或某阁大学士的头衔。
期间如解缙、胡俨、马愉、曹鼐、苗衷、尹直等阁臣终身没有得到殿阁大学士的头衔。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成化末年,基本明代的三分之一时间,也是皇权较大的时候。
这样的内阁制度有好有坏,好处是分担皇帝行政压力,履行中书宰相部分职能。
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皇帝兼理相职,这中间的任务繁重是不可想象的。
高度集权的统治使得皇帝需要大量的投入精力到其中来,而内阁利用票拟、制诏敕等权利,假皇权指挥各部院,事实上在履行部分中书宰相的责任,使得政府能够运转起来,同时也没有违背皇明祖训。
等到宣宗后期的“条旨”制度出现,内阁发挥了“参断机务”的作用,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的角色。
英宗即位以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事务的决定全力在内阁手上,有助于皇帝减压理政。
内阁制的存在,可以说强化了明代的君主专制,毕竟从废除宰相以后,六部分理庶务,大事由尚书主持的廷议决断。
但是内阁制度形成以后,首辅依靠皇帝来指挥六部,六部的权利渐次遭到侵蚀。
由于内阁只能依附于皇帝,因此扩大内阁的权利,也是在扩大皇帝的权利。
政治其实就是循环,废相后,政治斗争持续在中外朝、皇帝与内阁、内阁与六部、皇帝与中朝等等之间交错其中。
但是作为集权体制的核心,皇帝大多是处于掌控者的角色。
直到弘治年间,庙堂上突然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开始,这种局面才被打破。
弘治年间,阁臣无论以何种职务入直文渊阁,最后都能获得殿阁大学士的头衔,并逐渐形成了各级官员先加殿阁大学士头衔再入阁的情况。
这个开头一开之后,如果不能以殿阁大学士衔如何官职散阶,则是会被百官视为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