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上久久没有人开口,难得的平静。
自然,这样的平静,也是因为都察院和六科爱嘴炮的言官,都被朱由检发配的缘故。
朝臣们倒是享受着这种平静,而负责朝议的鸿胪寺卿见状,当即也击钟道:
“散朝——”
“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唱声,朱由校也起身离开了皇极殿。
见状的朱由检带头作揖送礼,随后在朱由校彻底消失后,便穿着冕服走出了皇极殿。
百官见他动身,也纷纷跟着他退出皇极殿。
在走出皇极殿后,王安找到了朱由检,便询问道:
“万岁询问,今日殿下可以安排,若是没有,请前往乾清宫参加正旦的家宴。”
“家宴不必了,府中积压了不少奏疏,更何况今日我需要前往军备院。”朱由检闻言也很是头疼。
年关和新年,这些时候是奏疏最多的时候,朱由校倒是放松了,把奏疏都推给了他,但问题是他推不了啊。
他似乎就是劳碌命,上辈子当兵扶贫,这辈子当王爷监国。
长此以往下来,他对于别人处理的奏疏总感觉很不放心,都需要自己看一遍。
治大国如烹小鲜,一点不能马虎。
“既然如此,那奴婢就告退了”王安也知道朱由检的难处,或者说整个朝堂都知道,眼下整个大明最忙的就是朱由检。
朱由校虽然没有把六部和内阁的所有奏疏都推给朱由检,但其中户部、工部、吏部的奏疏可都推了过去。
这么一来、朱由校只需要处理不是很忙的礼部、刑部、兵部,以及六科的奏疏就可以了。
国家的事情,无非就是经济和边事最难处理,而朱由检身为五军大都督,边事自然归他处理了。
他处理过的奏疏,朱由校基本看都不看就让人下发,这么一来、他能累反倒奇怪了。
不过他是不累了,朱由检却要累死了。
穿着沉重的朝服坐上象辂回府后,杨媛爱和杨如是刚刚帮朱由检把朝服一层层的脱下,他就换上常服坐到了书房的位置上。
在他眼前,是堆积如山的数百本奏疏。
这些奏疏都是各县关于赋税只截留当地一成提出的一些意见,其中不乏有已经升为知县的一些燕山学子所上疏。
臣以为、一成截留过少,如臣所在的台州府仙居县,户籍不过四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