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持大军北扫建虏了。”
曹化淳把五军都督府兵马数量增多的事情合理解释了出来,说白了就是眼下还有很多大仗要打,兵马数量多一点不是坏事。
七十万的兵力是击败了四周敌国后的稳定兵力,如果现在就保持七十万兵力,那么战事开启后,前线有折损,后方就得立马募兵,时间上来不及。
可即便如此,大明的兵力也太过惊人了。
八十八万的战兵,可以说只要后勤跟得上,明军完全可以横扫欧亚大陆。
要知道此时大洋彼岸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欧战争,又称为三十年战争的参战兵力也不过三十到五十万不等罢了。
不过、正是这后勤的问题,导致了大明没有办法在陆上向西随意开拓。
如果只是像北方沙俄罗曼诺夫王朝一样,派出几百上千人的探险队,向东方探险,那当然可以,但问题是大明如果用这个模式,最少需要维持三四万的西征兵马才行。
出了嘉峪关,不管是哈密、卫拉特(瓦剌)、叶尔羌、哈萨克,还是布哈拉等汗国,他们都能拉出一到四万的兵力。
陆上丝绸之路的落寞,也代表着向西开拓在这个时代,只剩下了战略地势这一个优点。
收复西域是朱由检必须要做的,但收复西域之后是否需要收复中亚就成了一个问题。
从这次复套和复南洋的支出就能看出问题。
每个月花费十几万两,一战顶多一年,花费上百万两就能收复广袤南洋地区。
再看复套,如果复套要打一年,花费是上千万两的规模。
如果要收复西域和重要,这个数量还要提升,因为河西之地供养不起超过五万的军队,只用从关中开始运粮才能供养和保证军队后勤。
从关中西陲的宝鸡向西前往西域最大的耕种基地尹犁河谷,距离是五千三百多里。
哪怕出兵四万,这五千三百里所代表的民夫数量,便是最少一百万人。
这还是因为有着河西走廊的支持,如果没有河西走廊,最少需要二百六十多万民夫才能保证四万人远征五千多里。
所以即便是盛唐有着陆上丝绸之路、温暖期天气的加持,唐军也不过能在西域维持四万四千兵力罢了。
与盛唐西域有民百万相比,晚明时期的西域人口不足四十万,关中气候更差,亩产耕地,明军所需要面对的后勤压力更大。
花几千万两打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