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吧?
他郑重道:“知县莫急,下官虽然不才,却非铁石心肠,自会在当中设法周旋,建平县中能征则征,不能征,我也会想办法帮着敷衍。”
又看向桌上的宗卷、文书,顿了顿,道:“只是这‘万姓书’……”
响鼓不用重锤,罗立当即就把那桌上的“万姓书”重新卷了起来,又拿一个小匣子装了,递给郭安南,严肃道:“此物还是请安南自留罢,等你这一处有了空,不妨带去给郭监司也瞧一瞧,请他也拿个主意。”
这一番言行,不过表面功夫而已,两人其实俱都心知肚明,“万姓书”到了郭安南手中,就不会再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郭安南把那小匣子紧紧攥在手中,出了门,回得自己房里,I细细又看了一遍,果然声声泣血,悲苦交集,如若送去朝中,必会引发大量攻讦之声。他当机立断,因知便是给父亲看了也不会有用,留在世上,夜长梦多,索性把门关了,取了火折子来,就在角落中把那文书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只剩得些许烟灰。
而罗立却是慢悠悠回得自己案几边上,翻出朝中最新一期的邸报,一面看,一面想着事。
一份万姓书而已,建平旁的也许不行,可江南文翰之地,文人学子并不罕见,只要他开口,莫说一份万姓书,下头人十份八份,乃至百份都能造得出来。当真遇得要用的那一日,再写便是。
这一回以小博大,所得实在出乎他的预料,这郭家父子二人不同心的事情,当要同杨知州说一说才是。
看着郭安南如此行事,他倒是诸多感慨,一下衙,立时就回了府上,把两个已经开始受启蒙的儿子叫得过来,考问了一番,又说了许多道理,见得两人并无什么长歪的迹象,复才松了一口气。
***
小公厅中,沈念禾正翻看各处递上来的文书。
此时荆山下的各项工程已经同步铺开,光是堤坝都分了十三个开凿处,当中又各自分了十个到二十个小队各自负责不同任务,而圩田更是分为三十九处,民伕各自散落。
摊子越大,管起来就越难。
民伕从何处抽调,抽调之后在哪里点数,点完数之后如何分派,做完此处,转向彼处又当如何转,转向哪里,每一处地方今日当有多少人,明日当有多少人,譬如此时要上梁,当要上梁工,明日上梁工完工,当要转往另一处,那一处是哪一处,谁人去通知,谁人去接应,甚至晚间住在哪里,吃食怎么送去,几时上工,几时下工,如何轮班,千头万绪,全都不易分派。
沈念禾要做的,就是先照着此时的进度拟出十天内的安排,譬如今日堤坝甲乙丙丁处各自当有多少人,小工多少、大工多少、匠人多少、上梁工多少,从哪里抽调最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