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终明再未发生变化。
在大明永乐二十年,两监在监监生高达一万五千余人。在大明成化元年,更是高达一万九千余人;其规模之大在古代也是少有的。
明朝官办儒学教育体系也是空前完备。在洪武十六年,朝廷确立了各府、州、县学分别按照一定额数和标准向中央举贡生员并经“廷试”中式后入国子监肄业的制度,因是按年而贡,故称“岁贡”。
也因此,府、州、县学生员成为国子监生最主要的来源。这不仅改变了明朝以前国子生主要来源于官宦子弟的局面,而且,也把地方儒学和中央国子监教育在制度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空前稳定和严整的官办儒学教育体系。
更重要的是,明朝确立了官办教育以科举为轴心的基本格局。同样是在太祖时期,明廷就已确立了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府、州、县学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都主要围绕科举考试进行的基本格局。
比如规定国子监生可直接参加京府乡试,洪武十七年,监生多有中京闱者,太祖即令礼部“出榜”,于其“原籍去处张挂,著他乡里知道”,以“光显他父母”!
次年“会试,国子生多在前列,上大喜;二十一年三月殿试,上以监生任亨泰廷对第一,召祭酒宋讷褒谕之,命撰《进士题名记》,立碑于监门”,由此,进士题名碑相继不绝。
如此高规格的表彰和激励,再加进士优越的出路,自然就把国子监教育引导以科举考试为轴心的轨道上来。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又规定以各府、州、县学生员考中举人的多少作为考核其教官称职于否的主要依据,更是以硬性的制度手段把府、州、县学教育限定在科举附庸的地位。
除此之外,还确立了监生入仕制度。选拔太学生或国子生之优异者直接入仕,自汉以来,代不乏例,宋徽宗还曾一度以太学上舍生入仕完全取代科举考试。
但总体说来,明代之前,国子生并未获得当然的入仕资格,由学校直接入仕在整个官员队伍中还是少量的。而到明代,监生入仕则成为常例,也即监生只要按规定完成了肄业和历事,就可获得选官的资格。
通明一代,包括举监、贡监、例监和荫监在内的各类监生成为朝廷选官的最主要来源,这对于提高官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进一步扩大明朝的统治基础、增强社会各阶层对朝廷的凝聚力,皆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到了明末官学落败,私学开始盛行。著名的东林党也是在明末时大兴的私学中诞生的。
嘉靖事情,官学已有落败的迹象。
此次张居正新政变法,就有对大明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打击私学乱象,重振官学。
了解到这些信息,嘉靖皇帝一声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桃十叁 作品《带着手机在大明1566做皇帝》第43章 官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