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嗤笑一声:“可就算他的手染满鲜血,人们却依然不愿意杀死彼得潘。
“因为当时第一共识刚刚成立不久,彼得潘反而作为了一个经典案例、作为了‘被宽恕者’。而他也要赎罪……赎罪的方式,就是永远看守这些恶魔。
“彼得潘的心智永远也不会改变,这意味着他不会变得成熟、不会被恶魔诱惑、更不会被恶魔污染。他甚至欲望和意志都不会改变——他的红移与蓝移数值永远是六级。也正因如此,他是最好的典狱长。
“他要看守这些恶魔到永远,这就是他的赎罪。
“讽刺的是……在‘彼得潘’这个恶魔被宽恕之后,关于‘彼得潘’的童话在没有任何人创作的情况下、就流传了出去。那是由那些被‘救了回去’、被绑架的同时也同样参与了各类残忍行径的孩子们,夸张化、美化之后的故事。
“而他之前所写的那些童话,反而并没有流传下来。讽刺的是,他那些同行因为嫉妒所构造的‘批评信’、内容却反而是真实的。他自己所写的童话更接近成人童话,其中有着许多隐喻、辞藻优美,但孩子们的确并不喜欢。因为他们读不懂。
“唯一的问题在于……连这种童话都读不懂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给他写信、思路还那么清晰。”
作为优秀的童话作家,最开始的时候全心全意为了孩子写作的彼得潘。
他谋害孩童的经历、他的末路,最终反而成为了他此生创作的、最优秀的童话。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
……但怎么说呢。
罗素有些复杂的看向劣者。
虽然动机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劣者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一种“彼得潘”。
永远不会成长、也永远不会改变——并非是不懂,而是因为某事而刻意让自己忘却。
劣者对彼得潘的厌恶,除了对“彼得潘”本人、对小时候让劣者处死恶魔之外,恐怕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劣者看到了镜中的自己。
那是自己“最恶的一种可能性”。
劣者本能的厌恶着、抗拒着那种可能性,因此尽其所能的远离它。
但是,这种厌恶本身正说明了他的善性。或者说,他尽力去维持的那种“善”。
他身上的这种矛盾感,宛如一种谜团。
如果能见到劣者的父亲就好了,罗素心想。
那样的话,他就能对自己这位同事有更深的了解……更深刻的剖析了。
这种通过观察来分析他人,也正是罗素一种不方便与他人分享的爱好。
虽然这样的爱好并不阴暗……但只是知晓,就会让人不适。
罗素这么想着,浮空车慢慢降落到了地上。
可它却明明离天恩区还有一段距离。
劣者拍了拍身边罗素的肩膀,提醒他看过来。
“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