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敕书、同意将府库中的财宝分给那些贵妃,也只是因为他被吹了枕旁风,一时昏了头。
此时秦王顶撞了他一些,却也让他的头脑清醒了过来,于是这件事情就被压了下去。
“嗯?”
李鸿运再度意识到这里似乎出现了偏差。
因为明显与历史记载的内容不符。
按照史料记载,尹德妃和张婕妤回到长安城后立刻告状,而梁高祖则是大怒,责问秦王:“朕的敕书难道还不如你的教吗?”
至于之前给秦王的那些承诺,梁高祖不说,秦王自然也不敢提,否则那不是当面打当爹的脸吗?
只能叩头谢罪。
而梁高祖仍旧怒气不息,等秦王走后才对裴寂说道:“朕这个儿子,在外面领兵日久,都被那些读书人给带坏了!不是当年那个乖巧懂事的二郎了!”
眼前的场景再度与史书有了差别,意味着李鸿运要再度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哪一种才更有可能。
如果从情理判断,史料记载反而更加不可信一些。
梁高祖毕竟也是梁朝的开国之君,看看这办的都是什么事?
先是给秦王承诺,让他打下洛阳之后可以将这些财宝全都分给将士,结果两个爱妃一吹枕边风,他就又改变了主意,甚至还亲自写了敕书让这两个贵妃去抢将士们的财宝。
这样也就算了,在被秦王顶回来之后,两个贵妃向他哭诉,梁高祖的第一反应是勃然大怒,还将秦王叫回来怒骂。
虽说皇帝的敕令比不上秦王的教,这说出去让他这个当皇帝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但问题在于,这件事情本来也是他不占理。
洛阳之战打得那么惨烈,事先早就跟将士们说过,打下洛阳之后会将里面的财宝全都封赏给将士。
如果打下来之后却不能兑现承诺,让将士们怎么想?
梁朝起于乱世,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梁高祖这样一位开国之君会想不到这一点?
这怎么想,都不太合理。
那么,梁高祖是一个赏罚不明的人吗?
李鸿运仔细想了想,如果从各种史料记载上来看,他还真是
要确定梁高祖的这个行为是否符合他的人设,要从两点来看。
第一是,他在其他方面的行为,是否暴露了他赏罚不明的特点。第二是,他对于这些在外征战的将士们,是不是有所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