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手下在城内烧杀掳掠,大肆搜捕会写诗的读书人,还将此时仍在长安的梁朝宗室、文武百官全都赶尽杀绝、一网打尽。
种种暴行,其实已经得罪了几乎所有的阶层。
要知道,京师乃是天下之中,许多地方上的官员在京师多半都有亲朋故旧。
他们的亲族同胞被屠戮殆尽,对黄仙芝自然是恨之入骨。
即便没有亲朋故旧在京城,天下的读书人看到黄仙芝如此对待京师的读书人,必然也生出一种兔死狐悲之感。
所以,楚歌希望通过这一点,唤起众人同仇敌忾的精神。
在三重天赋的加持之下,楚歌的这番说辞确实康慨激昂,让众多将领纷纷动容。
然而,等到他演讲结束后,迎来的却不是冲天的喊杀声。
节度使府中,寂然无声。
许久之后,终于有将领说话了。
“郑相公,末将以为,贼军势大,还是应该等各路勤王军集合起来,再做打算。”
“末将附议。此时出兵,恐怕无异于以卵击石。”
“郑相公,天下大势,恐怕绝非人力能够相抗”
“听说黄仙芝已经遣使往各节度使处送书信,郑相公,我们不妨看看黄仙芝怎么说,再做打算也不迟”
理智到极点的态度,让楚歌瞬间意识到,这次想要通关,恐怕不只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黄仙芝在长安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引得人心离散?
是。
但那又如何?
讲天命,讲民心,可再怎么讲,也绕不开两个字,那就是实力。
此时不论是郑畋手下的将领,还是各地的节度使们都能够看清楚一点,那就是梁朝药丸。
之前淮南节度使高骈之所以按兵不动,放任黄仙芝掳掠,也正是看到了梁朝大势已去,所以有了自己的心思。
各地的节度使基本上都掌握着当地的财政权和军权,在梁朝朝廷已经无力节制他们的情况下,一旦梁朝覆灭,他们就是割据一方的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为什么要出兵,帮助梁朝灭掉黄仙芝?
都说天下是有德者居之,但显然大家也都知道,所谓的“有德者”终究是要靠实力支撑的。
所以,楚歌此时扮演的郑畋,指挥不动这些将领。
倒也不是说这些将领贪生怕死,关键是这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