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还是对这位齐高宗有着一些幻想。
原本的韩甫岳将军,多半会以为不论是金牌还是下狱,都有李浩这个奸臣活动的因素。是皇帝识人不明,被蛊惑了。
但现在看来,这位李浩倒是清醒得很,主要是给皇帝背锅了。
否则,李浩为何还要费尽周折地救自己?
如果这位李浩真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投降派,那么不论是出于和谈的理由,又或是担心自己出将入相影响到他的地位,都该杀了自己。
可是,这位李浩偏偏没杀,还冒着巨大的风险,将他救了下来。
如果坚定要杀自己的并非这位李相,而是当今皇帝
那么李浩的这种做法,就等于是欺君之罪,一旦被发现,不仅在皇帝那里无法交代,在金人那里也无法交代。几乎意味着,他的宰执之位瞬间不保,甚至还有其他连带着的巨大风险。
总之,暗自救下韩甫岳将军这件事情,已经足以证明这位李浩的想法了。
但由此一来,新的疑问产生了。
韩甫岳将军疑惑道:“那么李相如此费尽周折,又是为何?”
楚歌轻轻叹了口气:“韩将军,本相在朝中,也并非一手遮天。
“要杀你,这是官家和金人的意思。我或许可以抗旨,但过不了多久,我就会被罢相,而后,一个更加善于揣摩上意的人会上位,到时候,他还是会将你冤杀。
“所以,此时的我,尚无法在明面上改变这一切。
“暗中将你和你的儿子救下,已经是我此时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至于你的那位副将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救下韩甫岳将军的过程,比楚歌规划得还要更加顺利。
正是因为楚歌扮演的李浩之前给自己立好了一个卖国贼的人设,所以对于齐高宗或者其他主和派、或者叫投降派的官员来说,谁救韩甫岳将军都有可能,但唯独李浩,绝不可能。
也正是在这种灯下黑的情况,楚歌才更好操作。
只是调换了当日里行刑的狱卒,又做出一副亲自监斩的姿态劝退了其他的官员,就成功地将韩甫岳将军救下。
毕竟,李浩都说韩甫岳将军死了,谁还会怀疑?
而且他的这种看似见不得光的行为,反而更加符合他的人设。所有人都会以为,韩甫岳将军确实是冤死狱中了,李浩越是遮掩,他们就越是相信。
韩甫岳